戈娟代表:
您提出的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建议》收悉,现答复如下:
我局相关业务处室认真学习相关建议内容,加强与协办单位教育局的沟通交流,齐抓共管,健全完善非遗进校园常态化工作机制,深层次、广范围推进非遗进校园传承,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,提高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。2024年,我局以“薪火相传”为主题,以剪纸、烙画、瓷刻、苏北琴书、苏北大鼓、泗州戏、淮海戏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主体,精心设计非遗进校园项目。“‘薪火相传’非遗进校园暨‘翰墨薪传’——书画进校园”列入2024年度“进校园”事项学校自主选择目录。市教育局积极引导中小学校通过开设讲座、选课及举办社团等形式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。具体情况如下:
一是打造校园传承基地。为常态长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,全市各级文化部门以传承基地建设为抓手,采取校地共建方式,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,依托非遗项目打造特色基地,让非遗项目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沃土。目前全市已有60所中小学建有非遗传承基地,覆盖了泗州戏、淮海戏、工鼓锣、苏北大鼓、苏北琴书、剪纸、刻纸门花等10余个项目,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的心灵。
二是建设非遗体验设施。支持并指导有关学校通过建设非遗展馆、展览室、文化角等设施,宣传展示非遗作品,通过作品潜移默化感染人、教育人。如宿城中专、淮海技师设置了泥塑展览室,泗洪中专、泗阳中专设置了扎染作品室,宿迁卫校建有中医药文化角中药图片长廊、药用植物园等,供师生参观学习。经开区在金鸡湖路小学专门打造非遗展示馆,集中展示区内代表性非遗项目,让师生能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。
三是融入学校日常教学。支持高校、职业院校开设非遗方面课程,目前已有职业院校将非遗项目列入选修课,如宿豫中专、淮海技师等学校的剪纸课,淮海技师的锣鼓课,宿迁高师的大漆工艺课。在全市中小学开设非遗社团,截至目前,全市累计开设面塑、泥塑、剪纸、书法等社团近200个,涉及在校生2万余人。
四是开展非遗校园活动。鼓励全市中小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专题讲座或展示展演。组织李洪湘、牛崇祥、张银霞、周银霞、王美娟等优秀传承人走进校园带徒授艺。沭阳县戏曲小学员主演的淮海戏《三借芭蕉扇》获全国第三届“国戏杯”集体项目一等奖,《樊梨花点兵》参加中央电视台“七彩梨园”全国少儿戏曲晚会录制并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。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学生表演的淮海戏《盗仙草》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戏曲小梅花传承类“最佳集体节目奖”。
五是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。引导全市中小学校依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,走访、调研市域内工艺美术大师或非遗传承人,建立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、评价、选拔、使用和激励政策制度,科学制定翔实大师工作室等建设方案,具体部署并落实各阶段目标任务,精心打造民间技艺大师工作室、非遗师工作室等,先后建成宿豫中专高恩奎“楚城面塑”非遗传承工作室、宿迁高师徐建霞老师“大漆工艺”工作室、泗洪中专沈张宝中餐技艺工作室、宿迁经贸的沭派盆景工匠省级劳务品牌等,推动非遗传承。
下一步,我局将会同市教育局深入调研全市中小学的教学需求,针对学校特点,推动更多适宜非遗项目进校园传承。
一是继续加大非遗进校园力度。排定非遗进校园项目清单,供学校选择,通过遴选更多项目、创新更多形式,丰富更多内容,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非遗、热爱非遗,通过非遗进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二是继续加大名师带徒活动力度。根据学校项目建设需求,帮助引荐更多优秀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传承活动,参与非遗校本教材编制,使非遗教学全面融入学校日常,成为师生的特色文化基因。
三是继续加大校地共建力度。与宿迁学院、淮海技师学院、宿迁高师等院校进一步商讨研究,开设更多的非遗特色课程;督促各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主动与教育部门对接,进一步加大协作力度,把非遗课程办得更出彩。
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
2024年6月26日
联 系 人:董华
联系电话:84353872
抄 送:市政府办公室 市人大人代联工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