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县区资讯

沭阳:推动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芒

  • 发布日期: 2024-07-25
  • 来源:
  • 访问量:1

“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,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,也属于子孙万代”“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”……殷殷嘱托,重若千钧。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,应当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要求,本着对历史负责、对人民负责的精神,传承历史文脉,坚定文化自信,推动实现文化长青、文明长存。而在沭阳,当地通过做好“寻根找城”“古韵新唱”“筑巢引凤”三篇文章,推进以文化城、以文润城,不断彰显城市文化底蕴。

做好“寻根找城”文章,让文化遗产薪火相传

文物古迹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、科学价值,对传承历史文化、维系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
走进沭阳博物馆,恢弘厚重的“万北遗址”展厅中陈列着48件文物,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故事,游客们徜徉在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物遗产中,感悟悠悠历史、沐浴风云变迁,与千百年前的“我们”心灵交汇,文化自信不禁油然而生。

为摸清历史文化脉络,沭阳专门启动“寻根”、“找城”计划,实施早期文明探源工程和重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。“寻根”方面,先后对万北遗址开展四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,清理发掘新石器至商周不同时期灰坑90余座、新石器时代墓葬7座、晚商及西周早期墓葬10座、西周中期车马器坑1座。,出土文物有陶器、石器、骨器以及青铜器等。西周早期车马器坑MK1及先前商代晚期墓地的发现表明,商晚期至西周早期,遗址所在区域可能为一处重要的、未被认知的方国或区域性中心聚落。“找城”方面,深入实施厚镇遗址考古调查勘探项目,共采集标本300余件、瓷器残片200余片、砖瓦陶片约300片,对遗址的范围、文化层堆积及遗址内涵有了初步认识。当前正在谋划开展以厚镇遗址为中心的汉代聚落考古调查勘探项目,力争找到城址线索,为沭阳建县史找到关键物证材料。

做好“古韵新唱”文章,让文化遗产焕发新姿
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,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也需要孜孜以求、不断创新。

沭阳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是中国书法之乡、中国淮海戏之乡、中国楹联文化县、中国摄影创作基地,拥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项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0余人。2023年以来,沭阳创新实施非遗文化进校园、进课堂、进教材,将淮海戏、苏北琴书、工鼓锣等优秀非遗文化纳入学校音乐或文化课程,高标准建成5个校园非遗文化传习所,通过老带新、师带徒,不断提升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水平。围绕接地气、聚人气导向,组织非遗演出进村庄、进社区,开展“淮海戏大家唱”“花乡歌会”“欢乐广场”“乡村书场”“社区文化节”等活动5000余场次,通过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,让群众切身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通过非遗大集、非遗展演等形式,沭阳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向纵深发展,让非遗文化搭乘时代新风,焕发新的生机活力。

持续深化“筑巢引凤”,让文化遗产保值增值

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好、传承好,更要利用好、发展好,努力让文化遗产产生更多附加值,更好服务发展、造福群众。

悠悠沭水,滋养了沭阳大地,也见证了沭阳2000多年的建县史。这里虞姬河畔一曲穿越时空的爱情绝唱《霸王别姬》回响千年,韩山林间“至今山姓属将军”的韩信故事历久弥新,北宋科学家沈括“百渠九堰”的治水功绩还在续写,清代诗人袁枚亲植“袁公藤”今仍吐芳展绿。近现代的沭阳,红色摄影大师吴印咸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、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等文化名人成为新的文化标签。依托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,沭阳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,精塑“虞姬传说”“韩信点兵”“一门三进士”“红色摄影大师吴印咸”“沭派盆景”“沭有百味”等一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。沭阳拥有1000多年的花木种植历史,依托花乡资源,举办花木节、海棠节、全国绣球花展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,打造花木生态旅游带,新河镇双荡村“花木+旅游”项目入选江苏省乡村旅游业务创新示范项目,耿圩镇淮西村获评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。2024年上半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49.28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25.85亿元。

沭阳,正努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、传承、发展互融互通,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,不断谱写花木文化新的辉煌篇章。沭阳县文广旅局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